第一次知道楊大輝這個人,是剛好在FB【閱讀人同學會】這個社團,偶然看到有人在留言推薦【4THINK】部落格,說每天都要上去看一下,於是搜尋了這個關鍵字,發現這個部落格裡面的這篇文章【所謂的窮人思維】,然後就此沉迷於閱讀其中的文章,於是心甘情願付費 $1480 購買了 《每週讀懂一本書:第二季》,這也是我第一次花錢購買書籍以外的文章閱讀權。

4THINK的版主 楊大輝Roxas Yang,已經出版了不少書籍,在閱讀了幾篇《每週讀懂一本書:第二季》的文章後,馬上被作者清晰的思路邏輯、深厚的知識背景和流暢易懂的文筆給收服,也因次購買了《深度學習的技術》這本電子書。

這本書的副標是-兩週掌握高效學習,立即應用,從他的部落格文章,可以很輕易地發現作者閱讀量之大,思考之廣,之深。自己讀過那麼多書,但就像大陸流傳的一句話:『聽過很多道理,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』,自己的記憶力不太好,對於看過的書的印象總是像打水漂一樣,過眼則如雲煙,於是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「閱讀」一本書,和如何將自己的讀書心得體會在生活的實際應用上,又是如何寫出一篇篇深度思考過後的心得和感觸。

作者將學習分為五個層次:記、懂、網、拓、活

第一個層次:記

這一章節所提到的一些知識,與《學習如何學習》裡所提到的知識有異曲同工之妙,也解答了我對自己記憶/學習上的的不少盲點,以前總會以為,認真的好學生,就是會把課本畫得花花綠綠的,標註外再加用螢光筆畫重點、畫線,彷彿將一本嶄新乾淨的書「再加工」成有閱讀軌跡的頁面後,就可以保證能夠將書上的文字一字不差的搬移到自己的大腦裡,但得到的成果卻總是差強人意。

反觀班上總是有些人,雖然課本總是乾乾淨淨的,考試出來的成績卻總是比自己亮眼,原來,

『這是主觀感受帶來了錯覺。簡單來說,當你重複閱讀資料時,你會在當下強烈感覺到資料被「記住」了』

但大腦學習的真相是-『提取、交錯和間隔練習,會比一般的學習方式更吃力、更困難,而當你覺得困難時,你會誤以為自己沒學到東西。相反地,集中練習和重複閱讀是容易的,這反而讓你產生我已經記住了所有東西」的錯覺。

當學習時感到一定困難、挑戰時,記憶就會更牢固。有難度的學習,能幫助記憶固化成長期記憶;帶有挑戰的學習,會讓神經路徑更穩固、增加神經通路。而且實驗還顯示:難度愈高,效果愈好』。

原來過去的自己,為了逃避較難走的一條路-記憶,而選擇了一條看似簡單的捷徑,但其實卻是繞遠路的結果。這篇用很多科學上的實驗結果顛覆了我們對學習上的一些迷思。

如果你想知道更多,也推薦你看【學習如何學習】,這是一本寫給青少年的書,文字相當淺顯易懂,也附上了不少插圖,幫助你學習和記憶,此外,每一章節的後面,都會附上一些問答題,強迫你回想這章節自己所學到的知識,這樣的閱讀方式所帶來的學習效果,真的會比一般的閱讀來得更加深刻。

第二個層次:懂

作者提到了讓理解力最大化的五個條件:

1.理解的相鄰可能

2.理解的發散模式

3.理解的自然頻率

4.理解的透徹程度

5.理解的工作記憶

其中3.理解的自然頻率-

『人腦對幾件事情是特別敏感的。首先是物理運動,其次是,人類對人類群體很敏感。其三,人類對自己很敏感,對跟自己相關的事情很敏感』

『在我的學習之旅裡,我發現最能有效理解知識的方式,就是透過在想像中不斷建立思想實驗,建立人與人的對話、交流、故事,然後從這個想像中獲得啟發。

除了在思想實驗裡想像物理運動,在想像中思考原始人之間的互動之外,你也可以在思想實驗中想像自己。我們總是對自己特別感興趣,也對自己遇過的事情特別感興趣,因此將自己的真實情況納入思想實驗中也是個不錯的選擇』

所以最好的理解方法,就是用這三種自然頻率,想像出與切身相關的故事,畢竟,人類就是一種天生會被故事吸引的動物,用這種方式學習,可以大幅降低學習的進入門檻和障礙。

作者也提到了一種技巧,可以實地演練自己對一份知識是否徹底了解:

『費曼技巧的操作步驟很簡單:首先,像平常那樣通讀一篇你要學習的資料,讀完之後拿出紙筆,把主題寫在紙上,然後假裝你正在教導一個還不明白這個知識的人(例如:一個學生)。用你的說話方式將知識講解給他聽,透過舉例、比喻、說故事的方式確保對方可以聽懂,然後把你的講解寫在紙上。

你必須時時刻刻保持「簡化知識」的心態,在解釋的過程中,你的目標是將知識講解得簡單易懂,而不是將知識講得複雜難解。

一般而言,你在講解的過程中會有比較順暢的地方,能說得特別簡潔、易懂,這意味著你在那方面已經有透徹的理解;你也會遇到某些地方特別難解釋得順暢,這通常意味著你還沒完全理解。

將這些不順暢的地方標記起來,然後重看資料,試著搞清楚這些知識點,接著再繼續假裝講解。重複上面的步驟,直到所有你想要理解的知識都可以簡單地解釋出來。』

『費曼技巧的真正優勢在於:它對透徹理解知識很有效。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看懂了、學會了某個知識點,但其實我們未必真懂,我們只是有一些基本理解而已。而透過費曼技巧,你能夠更清晰地判斷自己到底理解到什麼程度,從而有針對性地攻克未掌握的知識。』

第三個層次:網

在這一章節,作者提到了製作心智圖、概念圖和系統圖的製作方式和使用時機,並認為在適當的時機使用這三種技術,可以將我們的知識以有邏輯的方式描繪出來,並從而提升我們理解知識的程度。

『 多項研究顯示,與沒有使用概念圖的學生相比,那些在學習時會製作概念圖的學生至少有六項顯著的好處:

能更加理解科學知識

能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

能在學習中找到更多知識背後的意義

能刺激知識創造

能拓展應用知識的範圍

又更好的考試成績 』

第四個層次:拓

作者在本章提到了

『三個需要提升的維度:正確性、多樣性和創造性。

這三個維度上進行拓展,是每個有上進心的人遲早都要做的努力,而這麼做有許多好處。

例如:你犯下的錯誤會減少、競爭力會提升,更難被淘汰取代;你更能清晰理解世界、更能好好解決問題,更有可能突破瓶頸;你的成長會再次加速、思考會變得豐富,思想也會變得有深度。』

一、正確性=第二層思考=過濾機制,

人的第一層思考往往會受到多達150種的認知偏誤影響,作者要我們利用以下五種方法來排除這些偏誤,增加正確性:

1.自我反省

2.激進擁抱現實

3.扮演聰明人

4.合理的證據評估

5.提防不可否證的知識

6.想一下事物的對立面

二、多樣性

成為跨領域學習的通才,可以加速你在第一領域的學習,作者也提醒了我們該在什麼時機點進行跨領域的學習,及要如何挑選自己該跨的第二領域

三、創造性

Steve Jobs曾說過:

「創造性是將不同的事物結合在一起。如果你問那些有創造性的人是怎麼做到的,他們會感到慚愧,因為他們並沒有『做』,只是看到了很多,再將自己的經歷結合起來,形成新的東西。他們之所以能夠這樣做,是因為他們比其他人有更豐富的經歷,或者能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經歷。」

在作者看來:『無論是要拓展正確性,多樣性還是創造性,最主要的動作不再是單純的「理解知識」,而是對知識進行大量的第二層思考 — 對知識的正確性提出問題、用不同的思維模型看待問題;將不同領域的思維模型結合應用、對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聯想;透過深刻的思考提出獨到的見解,並透過大量的思考與實踐來完成創造。』

『我之所以把寫作稱為「思想孵化器」,是因為「寫作」這個詞對許多人(包括愛閱讀的人)來說,都是一個「很麻煩且不知道實際作用的東西」,人們不喜歡「很麻煩且不知道實際作用的東西」。
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都是根據本能與習慣做出選擇、反應;而只有在寫作的時候,我們才能在本能與習慣之上進行更深刻的思考,超越單純的本能和習慣的思考,並透過反思重塑自我。』

第五個層次:活

在這一章節,作者教會我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高效學習,如何運用「順藤摸瓜」原則選擇好書,我也學到了自己過去對於「速讀法」的認知是種誤解,原來「速讀是透過犧牲準確度來換取速度」,從今以後,對於自己的「沉浸式閱讀」也多了一點理直氣壯。

『因為沉浸閱讀能讓你一次達到「理解力最大化」的前三個條件。首先,一本好書的作者通常從基礎說起,從低到高地費心解釋、論證。這其實就是為了打通你的相鄰可能,牽引你漸入佳境。因此,當你隨作者的思路來閱讀時,他將會一層層地帶領你由淺入深,打開一扇又一扇的知識之門,直到進入他最核心的思想(但願你有在閱讀本書體驗到這個過程)。

作者還會帶你用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書中的知識點。其次,只有當你在慢讀的時候,你的大腦才能夠沉浸在內容中,也才會在閱讀的時候產生想像。當作者的故事和案例裡提到某個生活情節時,你會自然地想像出類似的情節;如果出現這種種現象,那是很好的徵兆。這意味著你正使用自然頻率來理解作者的意思,這能促進理解。

其三,慢讀要求你用舒適的速度來閱讀。這意味著你能在閱讀中感到放鬆,而放鬆又有利於啟動你大腦的發散模式。我們曾討論過,發散模式會讓你更容易對知識產生正確的理解與新理解。事實上,發散模式也被稱為「創意模式」,你會因此產生更多的新創意、新想法。』

作者也教了我們如何製作閱讀筆記:

『第一個步驟,使用費曼技巧,亦即用你自己的語言,(在任何媒介上)精簡地寫下你對這本書的理解。試著解釋這本書的精華內容,用作者的角度來看待問題,嘗試創作自己的故事、思想實驗、比喻來說明這些知識,以期達到5歲小孩都能明白的效果。

第二個步驟,在費曼技巧的文末繼續寫下你的第二層思考。這可以是加入過濾機制、聯想思考、跨領域的分析,也可以是單純的加入你自己的感想、看法、見解、思考和洞見。完成這兩個步驟,就等同於完成了一篇文章的草稿。

第三個步驟,對草稿進行修改、補充、加強,這就等於在進行第三層思考。你可以反覆修改多次,直到你覺得文章的條理清晰、邏輯嚴謹、通俗易懂為止。』

最後一個章節「個人計劃,發洩知識」,作者從目標與動力和實踐與學習方面,鼓勵我們開展一個可能改善我們生活與人生軌跡的個人計畫,我想很多人可能也有相同的疑問:在書上看到了許多知識,但在生活和職場中卻都派不上用場,派不上用場的知識就和沒有受到陽光照射的植物一樣,終將面臨枯死的命運,如果能夠利用這個人生計畫,結合作者本書所提到的,開展出自己生命中完全不同於每日例常軌跡的新的篇章,相信就可以達到終生學習的目標。

最後,請幫我在文章最下方的圖示拍手

如果你看完覺得普普通通,請給我5-10個拍手

如果你看完覺得有點收穫,請給我11-20個拍手

如果你看完覺得幫助很大,請給我20個以上的拍手

請以拍手鼓勵創作,感謝你的閱讀。